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
發(fā)布時間:2008-08-26 08:35:00 訪問次數: 劉熙武 趙明德 信息來源:《黨建》
-
掌握要點:憂患意識是一種清醒的預見意識和防范意識,是一種危機感、責任感、使命感。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是推進黨的事業(yè)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是我們黨成功應對國際國內各種風險考驗的重要保證。增強憂患意識,就是要正確認清形勢,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奮發(fā)有為的精神狀態(tài),不斷開創(chuàng)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新局面。
黨的十七大報告非常鮮明地提出了四個“一定要”,即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一定要戒驕戒躁、艱苦奮斗,一定要刻苦學習、埋頭苦干,一定要加強團結、顧全大局,增強憂患意識居于四個“一定要”之首。強調增強憂患意識,表明了我黨在理論上的清醒和實踐上的自覺。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黨對風險和挑戰(zhàn)講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實,越來越客觀,中央高層頻敲警鐘,強調憂患意識,這是前所未有的。這不是政治口號,也不是刻意低調。這體現了我們黨對世界大勢的準確把握;對世情、黨情和國情的深刻洞察;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黨的執(zhí)政規(guī)律的充分認識,表明我們黨在執(zhí)政能力上日趨成熟。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飽經憂患的歷史。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警示箴言。什么是憂患意識?用通俗的話講,就是沒有問題時想到問題、沒有危險時預見到危險、矛盾潛伏時考慮到矛盾的激化,換言之,就是《周易》中所說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從認識論來講,憂患意識是一種清醒的預見意識和防范意識,它表現為歷史主體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表現為歷史主體的一種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此外,憂患意識還包含著對事物發(fā)展的科學預見與積極建構,因此,它具有明顯的前瞻性、超前性和預見性等特點。
我們黨是在內憂外患,民族災難深重、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大背景下成立的,在充滿憂患意識的奮斗歷程中發(fā)展壯大的。建國之前歷史上有名的“延安窯洞對話”,我們黨就開始思考執(zhí)政后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問題。全國解放前夕,毛澤東同志一再強調“進京趕考”的問題,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兩個務必”的著名論斷。鄧小平同志不止一次地強調,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決不能掉以輕心。江澤民同志也指出,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任何時候都不能渙散革命意志,懈怠奮斗精神。黨的十六大結束不久,胡錦濤總書記就到西柏坡學習考察,重溫“兩個務必”,號召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增強憂患意識,大力發(fā)揚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梢哉f,憂患意識始終貫穿我們黨的建設歷史。87年的歷史表明:我們黨是在憂患中誕生、發(fā)展和壯大的政黨,我們黨已把憂患意識深深地融入黨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全部實踐中,表明了我們黨在實踐上的高度自覺。
憂患意識是一種哲學范疇,我們黨把“得與失、成與敗、存與亡、順與逆、興與衰、治與亂”的辯證關系引入了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之中,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革命的批判本質。它要求我們要始終保持對黨和國家的建設中“否定因素”的高度警覺,越是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越是掌聲喝彩聲多的時候,頭腦越不能發(fā)熱,越要居安思危,強化憂患意識,唯其如此,才能辯證地看待形勢和成績,才能少走錯路彎路,甚至不走錯路彎路,不斷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好的勢頭,這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研究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而形成的深刻認識。在新的形勢下,我們黨強調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表明了我黨在理論上的高度清醒。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新的歷史起點”這一論斷。這里面包含兩層意思。首先,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高速發(fā)展,我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都達到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高度,這是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其次,我們在取得成就的同時,繼之而來的是來自國際國內的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也越來越多了、越來越大了,這應該是另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全球化視野中審視我們面臨的形勢可謂:憂在眼前,患在腳底,這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考量:
一是全球化時代條件下來自國際的風險和挑戰(zhàn)。當代世界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經濟全球化,使得國際國內矛盾緊緊地“咬合”在一起,這就意味著發(fā)生“蝴蝶效應”的幾率越來越大,國際上一旦有風吹草動,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避免,不可能獨善其身。遏制中國發(fā)展強大,始終是西方國家的戰(zhàn)略,他們不斷制造不同版本的“中國威脅論”,各種反華勢力不斷打出“人權牌”、“民主牌”、“臺灣牌”和“西藏牌”等等,給我們的發(fā)展設置層層障礙。眼前,人民幣升值、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絲毫不亞于這次汶川大地震,由此引發(fā)的諸如中小進出口企業(yè)的困境、國外熱錢涌動、國內通貨膨脹、股市低迷、房價攀升、CPI飛漲、失業(yè)人群增多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憂慮。同時,在和平崛起的進程中,我們始終面臨著金融危機、能源危機和糧食危機三大危機的考驗。
二是我國經濟和社會高速發(fā)展過程中帶來的種種風險和挑戰(zhàn)。這些年,我們的經濟發(fā)展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成就顯著、代價高昂。從總體上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能(“三高一低”)的經濟發(fā)展路子并沒有根本改變,經濟運行中長期積累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我國的單位資源的產出效益是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單位產值耗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子,實現人與自然友好和諧的目標任重道遠,可預見的和不可預見的、潛在的和現實的問題明顯持續(xù)增多。貧富差距、城鄉(xiāng)差距、分配不公、社會保障、勞動就業(yè)等問題引發(fā)的矛盾在持續(xù)增多,統(tǒng)籌協調人民內部各個不同階層和不同利益群體的難度越來越大。毫無疑問,上述任何一個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妥善應對和解決,所引發(fā)的嚴重后果都可能抵消吞噬30年來改革發(fā)展成果,直至影響國家的穩(wěn)定和現代化建設進程。
總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黨反復強調憂患意識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這表明我們黨對國內外形勢有更加理性的判斷和更加清醒的認識。實踐表明:只有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才能使我們能夠在憂患中警醒,在警醒中奮進,才能夠成功應對國際國內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
黨的十七大鮮明提出了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增強憂患意識,首先要求我們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自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緊緊圍繞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這三大基本問題展開,對這三大基本問題的認識程度和把握程度,決定著對這一理論體系理解的深刻程度。因此在學習中要深入理解把握這一理論體系中三大基本問題的內在聯系,并結合改革開放實踐和個人思想實際融會貫通,深刻理解把握黨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zhàn)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進一步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政治信仰,并轉化為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偉大旗幟來高舉、作為正確道路來堅持、作為科學理論來運用、作為共同信仰來追求。其次,增強憂患意識,就是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充分認清形勢,化壓力為動力,變挑戰(zhàn)為機遇。在復雜和嚴峻的現實面前,不畏難、不氣餒,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知難而進,砥礪不止,奮斗不息,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再次,增強憂患意識,就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加堅定地改革創(chuàng)新,切實轉變不符合科學發(fā)展觀的觀念、做法和行為,凡是符合科學發(fā)展觀的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動搖地去改,切實把科學發(fā)展觀貫徹落實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落到實處。
正像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繼續(xù)奮斗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xù)奮斗幾十年,鞏固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要奮斗就會有困難有風險,發(fā)展沒有坦途,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必將是一條充滿荊棘坎坷的道路。只要我們時時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毫不松懈,永不停滯,開拓進取,我們一定能在新的征程上續(xù)寫新的篇章,完成時代和人民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歷史使命。
思考題:
1.我們黨為什么要反復強調增強憂患意識?
2.如何認識當前國內國際形勢中的風險與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