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06-10-12 09:15:39 訪問次數: 佚名 信息來源:不詳
做活“三字經”的領頭人
——記楓樹維回鄉(xiāng)袁家巷村黨支部書記袁興權
人物簡介:袁興權,男,漢族,1950年5月出生,197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1年開始擔任村干部,先后任過支部委員、大隊長、鄉(xiāng)農科站長、村支部書記,現為袁家巷村黨支部書記。
在沅水支流白洋河畔,有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村子,近年來卻聲名鵲起,“袁家巷”三個字屢屢見諸報端,村黨支部書記袁興權更是成了老百姓茶余飯后的話題,這個被黨員群眾稱為“老爺子”的村干部,多次被縣、鄉(xiāng)兩級評為“優(yōu)秀共產黨員”,他帶班的村黨支部成為全縣的“紅旗黨支部”,近年又評為“全市農村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優(yōu)秀基層黨組織”、“全市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示范點”和“全市遠程教育明星站點”。人們不會忘記,是這個年近六旬的領頭人袁興權,是他的“三字經”做活了,在全市樹立了一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的模式和標桿。
做活“路”字經,他改寫了一段歷史。
袁家巷村是一個地理位置較為特殊的村,既緊鄰白洋河大橋,以八湖垸防汛堤為屏,又被省道226線橫貫全村,多年來的群眾以路為市,占道經營現象屢禁不止,交通秩序一片混亂,時常受到上級點名批評。如何改變村容村貌,還亮麗整潔本來面目,成了壓在支部書記袁興權心里的頭等大事。要改變這種以路為市的局面,強行驅趕是不可能湊效的,因為來這里趕集不只是袁家巷的群眾,更多的是三鄉(xiāng)五村的農民,這是歷史原因形成的。他袁興權就是一個敢于改寫歷史的人,在他苦思冥想之后,一個大膽成熟的改革方案漸漸醞釀出臺了,那就是改以路為市為遷市建場。具體就是硬化與省道226線橫向對接的村道,再在村道與省道交匯的空地上興建一個室內農貿集市,以路為市的歷史就會宣告結束。于是,他多次召開村組會議討論,集思廣益,又虛心向市委工作隊領導求經,干群同心精心繪制這一宏偉藍圖,終于在2004年建成了一個有82個固定攤位、300個營銷攤位的白洋河農貿綜合市場,不僅徹底解決了馬路市場這一歷史問題,加快了農副產品的流通,活躍了本村經濟,而且每年還增加了5萬元的村集體收入。2005年又硬化了從市場到農戶的2.1公里村主道,還對村級水泥干道兩邊進行綠化,種植樟樹700棵。
做活“水”字經,他開創(chuàng)了一個品牌。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多年來,袁家巷村的所謂吃“水”其實也只僅限于用來灌溉田地,偶爾有幾個從事捕撈的村民,這跟其他沿河居住的村并沒有什么兩樣。如何才能找到發(fā)展本村經濟的突破口呢?袁興權隱隱約約覺得還得從“水”字上做文章,可怎么做,他還沒有底,白洋河雖然流經袁家巷,但它也同樣一去不回頭,這文章難做啊,可不找到一條生財之道,這個支部書記不就白當了嗎?有一次他在河堤上漫步的時候正琢磨這個事,不料快到橋邊時頭碰到一塊牌子,朝牌子一看,上面“桃源縣白洋河養(yǎng)魚基地”幾個字已經被風雨銹蝕得快掉了,網箱養(yǎng)魚,他差點叫出聲來了,這不正是現成的門路嗎?他怎么差點忘了呢?
袁興權心里有了底,他找到了一條靠“水”致富的文章,他自己稱為“三步曲”。第一步,建立黨員養(yǎng)殖基地。2002年他首先在黨員組長會上提出了想法,當時的村主任王茂華首先帶頭響應,先是從一口網箱試驗,當年實現產值7000元,純利3000元。2004年嘗到了甜頭的王茂華網箱養(yǎng)殖擴大到8個,一躍而成為村里的小康戶。第二步,建立網箱養(yǎng)魚協(xié)會。2005年,白洋河水產養(yǎng)殖協(xié)會正式成立,袁興權從望所歸,被推選為協(xié)會會長,大戶王茂華、陳新福被選為副會長,協(xié)會成立后,袁興權多次請出養(yǎng)魚專家給黨員群眾上課10余場次,發(fā)放技術資料近3000份,群眾發(fā)展網箱養(yǎng)魚的積極性空前高漲,2005年全村網箱養(yǎng)魚達到200口,實現年產值120萬元,創(chuàng)純利40萬元。協(xié)會還帶動全村發(fā)展了精養(yǎng)魚池500畝。第三步就是打響了“白洋青”特色品牌。利用遠程教育網絡資源推銷“白洋青”,并在網上建立了“白洋青”網頁,2005年還新建了1家具有農家風味的河魚餐館,使“白洋青”鮮魚品牌做大做強,人人都道白洋河水美魚更肥,每年還吸引不少游人在此休閑垂釣。
做活“人”字經,他帶出了一方和氣。
發(fā)展思路確立之后,關鍵是做人的功夫。身為黨的支部書記,袁興權懂得這個淺顯的道理,在如何帶班的問題上,他注重以德服人,以情動人,以和聚人。
黨員結構不合理,致富帶富能力不強一直是村里黨員隊伍存在的突出問題。袁興權經常組織培訓黨員,幫12名黨員找準了致富門路,他們在群眾中更有威信了。對非黨員的經濟大戶袁炳協(xié)、王茂清等人進行理論灌輸,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入黨,2005年,袁興權還提名把青年黨員趙芙蓉、袁炳勛確定為后備村干部,增強了黨員隊伍的生命力。
年近60歲的袁興權在村里很有威信,不僅自己作風過硬,在村級財務上也從不多拿多占,鄉(xiāng)親們都親昵稱他為“老爺子”,后來連市委工作組領導都這樣叫他。有一次,他到村里2組走訪,路過李尚桂、李尚富兄弟家,兩人正抱頭對坐在門口,哥倆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癱,不能挑重擔,想發(fā)展又找不著好門路,家里已經窮得揭不開鍋了,看到這一幕,袁興權鼻子一酸,不假思索從口袋里掏出500元錢,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后來,哥倆還在“老爺子”的幫助下發(fā)展養(yǎng)豬,現每年可出欄20頭肉豬,家境也逐漸變得寬裕起來。他們逢人都夸“老爺子”是個大好人。
有時“老爺子”也敢做“惡”人,11組袁祖云已經生了個女兒,可他封建思想未改,悄悄又讓妻子懷上了,計育辦工作人員上門動員他流產,袁祖云眼都急紅了,拿了把砍柴刀坐在堂屋,大家都不敢貿然進其家門,老爺子聞訊趕來,對他曉以利害,勸其轉變老觀念,最終袁祖云還是不得不放下刀,羞愧得在眾人面前哭了起來。
這就是我們的村支書袁興權同志,他的“三字經”已被廣大干部群眾所傳頌,也使他成為了老百姓最敬重的人。(楓樹陳志軍供稿,歡迎提供建議和回復,QQ28500039,Email:fsczj197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