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09-12-10 08:19:37 訪問次數(shù): 佚名 信息來源: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
“如果我比別人看得稍微遠些,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緣故?!痹S多人都熟悉大科學家牛頓的這句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需要學習“巨人”,更需要超過“巨人”。只注重前者而舍棄后者,或只注重后者而舍棄前者,都無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領略無限的風光。每個領域都有大師級人物即“巨人”,而每個領域的“巨人”又都是鳳毛麟角。就大多數(shù)人而言,雖然難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一定要有這種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即便站不上去,也會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收獲、有所貢獻。善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由此想到,還有一種精神,即善于站在“矮人”的肩膀上,是不是也可以大力提倡呢?
什么是“矮人”?這里是指在學問、成果、社會貢獻等方面不如“巨人”的人,也可以說是普通人、平凡人。為什么要提倡站在“矮人”的肩膀上?大致可以列出這樣幾個理由:其一,許多“巨人”是因為站在“矮人”的肩膀上才成為“巨人”的。一些“巨人”走過的路告訴我們,他們除了以其他“巨人”為師,還常常以“矮人”為師。如果把“矮人”看作一個群體,毋庸置疑,他們身上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和智慧,正所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巨人”攀登的路上,“矮人”充當著向上的臺階和梯子。其二,“矮人”并不是處處皆“矮”。中國古代有兩句話可以作為佐證。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一句是:五步之?nèi)必有芳草。意思是說,在普通人里,許多人也是可以作為老師、作為榜樣的。可師、可學,就有資格成為支撐我們的“肩膀”。其三,即便是最“矮”的人,也有可學、可鑒之處。中國古代還有一句話:下下人有上上智。其中的道理很簡單:“下下”的人,與日常生活實際距離最近,體驗多、經(jīng)驗多、教訓多。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的“活知識”,往往是從書本上學不到的。其四,“矮人” 與“巨人”的區(qū)分是相對的、可變的。巨人也不是樣樣都“巨”,有的地方可能還不如“矮人”。況且,“巨人”并不是絕對的:今天是巨人,明天就可能被其他人超過;而今天的“矮人”通過努力,可能就是明天的“巨人”。因此,我們要用辯證的、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習的對象,既不能盲目崇拜“巨人”,也不能把“矮人”看扁。
提倡站在“矮人”的肩膀上,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搞好我們的學習。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學習的意義和價值更為凸顯。搞不好學習,就難以有所創(chuàng)新,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就會處于被動落后的不利局面。正因為如此,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政黨、創(chuàng)新型國家等才上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的層面。學習的對象、渠道、方式是多樣化的,不能只盯著“巨人”的肩膀,也要盯著普通人的肩膀。事實表明,偉大的創(chuàng)造是由這兩個“肩膀”共同扛起來的,歷史的進步是由這兩個“肩膀”一齊拉動的。站在“矮人”的肩膀上,需要勇氣,更需要胸懷。眼光向上、見賢思齊相對容易,而眼光向下、不恥下問卻相對較難,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對于有一定身份、地位和學問的人來說,更是這樣。然而,正如毛澤東同志說過的:“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惫伯a(chǎn)黨人在人民群眾面前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有了這種意識,為了搞好學習,又有什么架子、面子和虛榮心不能放下呢?站在“矮人”的肩膀上不是很光榮嗎?